武侠片自然少不了精彩纷呈的武打场面。应该说观众之所以喜欢看武侠片多半就是冲着这个来的。所以说,一部武侠功夫片,武打设计成功了,整部剧也就成功了大半。
本人也是一个地道的武侠迷。自打小时候看了电影《少林寺》后就迷上了武侠功夫片,深为里面精彩的打斗场面所吸引,有时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喜爱开始具有了一些理性色彩。武侠片看的多了,就不自觉的用一种评判的眼光去欣赏里边的武打设计及其风格。
总的来说,武侠片的武打设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并且同一时期不同影片的武打设计也都各具鲜明的特色。六、七十年代港星李小龙的功夫片,笔者通过录象资料看过一些。其武打设计几乎就是搏击的实录,加上一定的音响效果,给人一种类似实战的感觉,动作迅捷有力,富有节奏感。还有嘴里不时发出的“呜呜”声,更增添了气氛,但其动作失于机械而缺乏美感。
七、八十年代成龙主演的影片,武打设计风格大体是在李小龙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强调了动作的动静处理,在招式的变化上下功夫,有时候一招一式清晰可辨,富有节奏的动感,可视性也因之大大增强。当时影片里常出现的“肉膀子”,实际上就是这种风格的具体体现。
而八十年代初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则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动作设计大开大阖、气势磅礴,充满了阳刚之气,在中国武侠片制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后上映的一系列功夫片都或多或少的沿袭了这一风格。这标志着又一主流武打设计风格形成并日趋成熟。
随后在全国风靡播映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等等,也许可以说是电视武侠片的开山之作。尽管当时电视机在大陆尚未普及,但电视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加上当时社会上正在“火火”的武打热潮,还是痴迷了亿万中国观众。然而如果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平心而论,当时的电视剧武打设计可以说远不及此前的电影武打设计。当然,电影制作更精良是原因之一,而武打风格没有把握好则是主要原因。
之后武侠功夫片越出越多,电影、电视轮流轰炸人们的视觉。武打设计也更趋多样化。而真正成熟的主流武打风格,实际上只有两类:成龙风格和李连杰风格。说实话,我更喜欢李连杰风格。其动作大气、有力度,加上恰当逼真的音响效果,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欣赏其酣畅淋漓的打斗场景真是一种艺术享受。相信看过他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方世玉》、《新精武门》等影片的观众,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他的最新力作《霍元甲》肯定会更值得大家期待。
成龙当然也不错,毕竟是国际功夫巨星,其一身真功夫不可小觑,其国际影响力更胜过李连杰。他自己一再讲“决不使巧”(特技制作),“自己能打多快就打多快,能跳多高就跳多高。”此种精神固然可佳,然并不足取。电影毕竟是一门综合艺术,能借助特技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冲击力,为什么不用呢?当然我们不赞成滥用特技,而恰当的使用还是必要的。李连杰的影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好在成龙大哥近来似乎也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在自己主演的影片里使用特技。《神话》就是一个例证。
还有一种非主流的武打设计风格,我们可称之为另类风格,近些年开始在影坛上崭露头角,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龙门客栈》、《双旗镇刀客》、《断刀客》等是其代表作。这类影片的武打设计侧重一个“快”字,十分注重对现场气氛的渲染,武打动作模糊,但却势如狂风霹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今的国际功夫片制作领域里,人们似乎又回归到了对真功夫的崇拜,就是强调那种“拳拳到肉”的逼真效果,特技在其间只是起到使动作更眩的效果,从而使武打动作在逼真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其观赏性。《拳霸》和《杀死比尔》是这类动作片的主要代表,据说,李连杰的最新力作《霍元甲》也是这种武打风格。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功夫片是世界影视艺术王国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会征服世界亿万观众,为中华民族争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