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城管执法给民众留下的粗暴冷硬印象,近期成都独辟蹊径诞生了“妈妈城管”,试图以柔情打动小贩,来达到城市管理的和谐有效。然而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不到两个月,“妈妈城管”就因忍受不了小贩们的横眉冷对,而纷纷辞职。
所谓“妈妈城管”其实并不是词意表面所指的妈妈级的女性执法,而是指一种柔性的人性化执法理念。按理说,一贯以粗暴著称的各地城管执法,能够主动放下身段改进自己的执法理念,总是一件好事,小贩们理应给予积极的响应和支持,可事实却是小贩们对此似乎并不领情。难道这些小贩真的是一群“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素质低下的刁民吗?仔细一琢磨,事情恐怕又远没有那么简单。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小贩也是人,就算他们的文化素质再低,朴素的人伦之情他们是懂的,一般情况下你给他讲道理,只要你的道理从根本上能立住脚,他们应该是能听进去的,因为老百姓自古都明白一个道理:光棍不跟官斗,胳膊拗不过大腿。你诚心给他指出一条出路,合情又合理,他怎么会不听呢?如果他们不领情,那只能说明所谓的“妈妈城管”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的权宜之计。说白了就是,表面人性化的措施背后,城市管理制度的冰冷依旧。
不论是温柔的“妈妈城管”,还是武装到牙齿的“准警察”式城管,在现有的城市管理理念下,其执法所达成的最终结果并无不同,都是要断掉小贩们的生计,尽管这也许并不是城管的本意。让小贩们放弃填饱肚子的唯一手段,这样的温柔,鬼才会懂!
其实城管和小贩们真的注定就是一对儿冤家对头吗?偌大的城市,真的就容不下这样一群卑微的自食其力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世界上许多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比咱们高的多的国际大都市,都能包容流动商贩的合法存在,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呢?难道城市的面子会比人的生存权更重要,城市难道不是人居的城市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设想一幅其乐融融的场景:小贩自主经营,城管只需要对他们摆摊设点是否妨碍交通,是否破坏城市环境卫生,是否影响消费者身心健康等等,进行适当的监管即可,而不是满街追着跑,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才是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否则温情的面纱下暗藏的杀机,只会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与赤裸的暴力并无二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