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接到县局传达室的一个电话,说有一个寄给我的邮包存放在那里,让我抽功夫去取一下。我心里纳闷,谁给我邮东西呢?多半是寄给父亲的吧(父亲去年已退休,邮包写我的名字让我转交也是可能的)。便给父亲打电话让他抽空把包裹取回来,父亲他们家离县局不远,正好也方便。
上周六去父亲家吃饭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这个邮包,是一个长方形的薄薄的纸盒。一看邮寄单上面果然写的是我的名字。父亲说他还没来得及打开看,好像是书刊一样的东西。这样的话倒像是寄给我的,会是什么呢?赶忙扯开胶带,打开纸盒,一张硕大的照片从里面掉了出来,还有一张塑封着的光盘,仔细翻检一下又发现了一个类似通讯录一样的本子。看到这些,我脑袋轰的一下,猛然想起了一件事。
今年国庆长假前夕,我接到山东二叔家堂弟的一个电话,说我高中时的一个同学要跟我联系,邀请我参加同学二十周年联谊会云云。对方打了几遍电话,说总是接不通,堂弟想印证一下我是否已经换了手机号,并让我抽空给对方打过去。
电话打过去后,对方浓重的山东方言口音,令我倍感亲切,一报名字果然是高中时的同学,而且是同班同学,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对方曾经熟悉而现又模糊的形象。我也用山东方言和对方热烈的交谈起来,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亲近感。
从这位同学透露的消息表明,他们一帮人果然正在操办山东省临朐县辛寨中学八九级高中同学联谊会,时间定在了长假的第二天,地点是家乡县城的一处星级酒店,问我届时能否参加。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我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但说实话这个集会对我有特殊的意义,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想想吧,二十年前的故人重逢,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和激动的事情。
但是,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次重温之旅注定难以成行。空间距离不是问题,现在交通发达,乘坐快捷交通工具只需大半天的时间即可到达,因为是国庆长假,时间也来得及。但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我的确不能前往。向对方说明情况后,对方也深表遗憾。我说我只能遥祝大家聚会成功了,请代我向与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问好,可能的话彼此今后多联系,相信后会有期,也随时欢迎你和其他同学能来承德玩儿。对方说一定有机会。通话结束前,对方把他的QQ号告诉了我,并让我通过QQ把自己的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以及个人照片,给他传过去,说制作同学通讯录用。我说没问题。
眨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就在我几乎把这件事已经忘了的时候,突然一个邮包的到来,勾起了所有这些往事。我仔细从这张寄来的聚会纪念照片里,搜索着那些曾经熟悉的身影,很遗憾,似乎没有发现几个一眼就能认出的面孔——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啊!
仔细辨认下,同学当中,我一下子只认出了当时曾经的同桌,事实上近三年的时间我们俩始终就是同桌,因此印象非常深刻。他还是那个老样子,几乎没什么变化,岁月在他的脸上仿佛从来没有留下过痕迹,依然是方方的国字脸,一头浓浓的黑发,肤色黧黑,浓眉大眼,厚厚的嘴唇,身材比较敦实,一看就属于那种非常厚道朴实的人。同桌不是帅哥,学生时代就显得比较老成,这点跟我有点像,看来我们俩还真是有缘呢。
老师当中,我几乎一眼认出的只有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他教我们语文,当时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就被分配到了我们的母校。用聚会中一位同学的话说:我们这些同学是老师们的“开山弟子”。的确,不光李老师,教我们其他课程的许多老师,特别是四个班主任老师,当时都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而且他们都出自同一所学校——曲阜师范大学。
李老师的变化还是很大的,现在已经完全是一名标准的中老年长者形象,看上去儒雅谦和,只是在眉宇间多少还能看出一些当年雄姿英发,书生意气的丰采。是啊,我们这些学生现在都已陆续步入中年了,老师怎么会不老呢?
翻开通讯录,厚厚的一本采集了几乎所有同学的照片和联系方式。也许是头像大一些的缘故,我从中陆续认出了二十几位同班同学的相貌,有的人变化真的是非常大,不结合名字仔细辨认真的是无从辨别。男同学大多已经发福,女同学则变化尤其大,曾经的“班花”都已经徐娘半老,几乎再无一丝往日的神采。呵呵,不免又是一番唏嘘感叹。
打开电脑,播放DVD录像,看到的是更加热闹鲜活的场景。录像从同学们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签到开始,到开怀欢宴之后集体留影结束。往日同学中的活跃份子,现在联谊会筹备组的成员,又是当司仪,又是当迎宾,忙活的不亦乐乎。宴会开始前,先是老师代表发言,四位曾经的班主任老师先后登台,表达了激动的心情和深情的回忆与祝福;接着是学生代表发言,更是热烈奔放,激情满怀,同时还不乏幽默与诙谐。那场面很容易就将人带回到那些青偬的岁月,充满温馨的回忆与遐想。
跨越二十年的欢聚,自己虽然未能亲临恭逢其盛,但是通过照片和录像,也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和欢愉,与昔日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相聚的快乐,感慨之余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感悟。
评论